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出自:渔父
作者:张志和
朝代:唐
翻译: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扩展资料:
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渔父
.
“稀奇稀奇真稀奇,胡子长在背脊里。”这是儿童时期的一则谜语。第一次没猜出来,母亲提示说:“你父亲正背着。”
这是一个下雨天,父亲背着蓑衣下地去。
这会儿,村里正在开着社员大会。农村里劳动力宝贵,开会一般都是安排在雨天。父亲是个“劳碌命”,一逢开会就生病。所以,遇到开会,他就会“开小差”,披着蓑衣到田畈里去转转,看看生产队里的田。田塍是否决了,稻秧是否被水淹了……后来分田到户了,他依然像过去一样“巡逻”,看到别人的责任田出现情况,他也会帮上一把。
江南雨水多,蓑衣就是父亲唯一的遮雨工具,而且使用频率相当高。据说蓑衣是蓑草编织的,所以才叫蓑衣。但我们那里的蓑衣是棕丝编的,所以也叫棕蓑。棕蓑无袖,披在肩上能盖住背脊,穿着时既能活动自如,又不使雨水淋湿衣裤。
一般来说,初春或深秋下雨,天总是有些冷的。而蓑衣除了遮雨,还具有保暖性,穿着蓑衣下田、耕作都非常暖和。没雨时,累了,穿着蓑衣头枕斗笠,躺在田间地头歇息。夏天蓑衣还可以垫着当凉席。一件蓑衣,充满了民间特有的生命力。
父亲对蓑衣的珍爱不亚于他对自己的四季衣衫。这除了它的重要性外,做一件蓑衣也不是很容易,得多少根棕丝编织呀?冬天,雨水少了,他会把蓑衣挂在楼梯间的墙壁上。上楼下楼,黑咕隆咚的,冷不防看到一团黑乎乎的影子悬在梁上,会吓一大跳。他说:“这样挂着好,烂不着,蛀不着。”所以,那件蓑衣陪伴了父亲大半辈子。
下雨天穿蓑衣是理所应当,令人惊奇的是,有时候明明是晴天,父亲也会背着蓑衣下地,可每次都让他背个准。好端端的天会突然“板脸”,哗哗地下雨。其他人没命地往家跑,他还照常干活。
这是他几十年的农民生涯积累的经验。父亲从小没有上过一天学,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可是,他肚子记着很多很多的农谚,比如“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还有“云向东,车马通;云向南,水涨潭;云向西,披蓑衣;云向北,好晒麦。”等等。
穿着蓑衣,双手仍然可以农作,却透气耐用,所以,在过去,不单单是我父亲,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是穿蓑衣下田下地的。最穷困的家庭,也得备上一、二件,除非你一辈子不用干农活。但蓑衣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它重,每件有一、二十斤。刚穿上的时候,还不怎么样,随着雨水越来越大,蓑衣会越来越重,犹如穿了一层盔甲。尤其是挑重担的时候,相当于凭空给担子增加了一、二十斤的重量,挑起来自然就更吃力了。
父亲从小给地主放牛,当过长工。解放后,当过生产队长,牛犁耖耙都会,这就让他苦了一生。“以粮为纲”那会儿,他把自留地挑成水田。水涝的时候,旁边的农田不让排水,说是刚刚施过肥。父亲也不计较,披着蓑衣,把浸没了禾苗尖的水一担担挑到十几米外的水沟里……
后来,慢慢地,塑料和尼龙、帆布做的雨披、雨衣出现了。农民穿蓑衣耕作的场景也慢慢见不到了。那时我家也买了尼龙雨衣,父亲穿了一天,就不太想穿了。“轻飘飘的,不舒服!刮风下雨,还会黏贴在身上。”
但是,毕竟是时代潮流,蓑衣也慢慢地少了。到后来,就只能在博物馆、陈列馆等处才可以见上一见了。但是蓑衣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痕迹,那是不会磨灭的。那种披蓑戴笠的唯美的景色、唯美的诗意,就是通过诗画的形式流传了下来。下田插秧的农夫,摇撸捕鱼的渔翁,砍柴挑担的樵夫,扬鞭吹笛的牧童……一经披上了蓑衣,便是一幅珍贵的江南水墨画。
蓑衣在唐朝以前就为民间使用。自唐宋以来,“蓑衣”入诗词的非常之多。据统计,在诗句中带“蓑衣”字眼的,在唐朝有15首,宋朝有122首,元朝22首,明朝9首。著名的当推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代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外,宋代苏轼的《定风坡》也算得是脍炙人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从中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有了蓑衣,古代的诗人就多了情趣;有了蓑衣,农人干庄稼活就增添了诸多方便;有了蓑衣,我的父亲更能体现出他的勤劳、智慧和善良。
全诗:
浣溪沙·渔父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赏析:
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所表现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黄州、黄石特有的自然风光。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属于苏轼此时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乐趣。全词的辞句与韵律十分和谐,演唱起来,声情并茂,富有音乐感。
斜风细雨不须归全诗苏轼为:
浣溪沙·渔父
宋代: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阙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阙阙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
1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②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③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
村。-在武昌(今湖北鄂小市)江上建“怡喜”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该词中所写散化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④鳜(quì)鱼:又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⑤庇:遮盖。
⑥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全诗苏轼
全诗:浣溪沙·渔父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译文: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
苏轼: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
《 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 》作者 :苏轼 原文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注释 :1、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2、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3、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赏析 ...
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整首诗
一、原文 《浣溪沙·渔父》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二、释义 第一句: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西塞山边,白鹭飞翔,散花洲外,远望只见一片小小的帆船。桃花盛开,春水汛涨,正是鳜鱼肥美的时候。整首诗以简练的...
苏轼将渔歌子改写成了一首浣溪沙,求这首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苏轼《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篛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但此诗有人说是黄庭坚所作,而下一首是苏作 《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元真子,何...
斜风细雨不须归全诗的意思
斜风细雨不须归全诗的意思是:在微风的吹拂下,伴随着细雨,我无需回家。详细解释如下:该句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整句诗营造了一种悠然自得、闲适宁静的氛围。微风与细雨的描述 在这句诗中,“斜风”和“细雨”都是环境描写,构成了一幅细腻...
斜风细雨不须归出自哪首诗
斜风细雨不须归出自《浣溪沙·渔父》。1、诗词全文: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轼。这首词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光,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下片写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风景,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
“西塞山边白鹭飞”的出处是哪里
“西塞山边白鹭飞”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渔父)》。“西塞山边白鹭飞”全诗 《浣溪沙(渔父)》宋代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者简介(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全诗是什么意思?
斜风细雨不须归全诗的意思是: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出处: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
斜风细雨不须归全诗的意思
斜风细雨不须归。”黄庭坚听到后继作了一首,以太平州的新妇矶和池州女儿浦入词:“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对此苏轼戏说云:“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耶!”黄庭坚晚年又对这首《渔歌子》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