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怎么翻译?

古诗词翻译

毛泽东《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 “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下阕可分几层。
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高中的:
高中生必背古诗词名篇本书目录
静女
  无衣
  氓
  离骚
  湘夫人
  孔雀东南飞
  长歌行
  迢迢牵牛星
  短歌行
  白马篇
  归园田居(其一)
  山居秋瞑
  梦游天姥吟留别
  越中览古
  蜀道难
  将进酒
  登高
  蜀相
  兵车行
  客至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其三)
  阁夜
  登岳阳楼
  渔翁
  石头城
  琵琶行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李凭箜篌引
  过华清宫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锦瑟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雨霖铃(寒蝉凄切)
  桂枝香・金陵怀古
  江城子
  念奴娇・赤壁怀古
  鹊桥仙(纤云弄巧)
  苏幕遮(燎沉香)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声声慢(寻寻觅觅)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扬州慢(淮左名都)
  《窦娥冤》第三折
  【正宫】醉太平
  《西厢记》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
  《桃花扇》【哀江南】
 具体诗文及翻译注释等,你可以去古诗文网进行查看,那里有详细的解释,相信会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先解释词语:

乖离:抵触,背离。

阙疑:搁置疑问。这里指前人遗留下来没有作解释的问题。

碎义:使原义支离破碎。

逃难(nán):逃避难点。

便辞:花言巧语。

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

——社会上后来所留传的儒家经典及其释义著作已经与原貌大相背离,学者们又不愿意多花精力去研讨前人搁置下来没有解释的问题,而一味地因循支离破碎的解释,逃避疑难,花言巧辩,使儒家经典的整体性系统性进一步受到损害。



释义为抵触,背离;离别,分离
阙:减少
疑:在十字路口不知所往,因外部条件而迷惑
多年后越来越多离经叛道传道者,而在其中的知识分子也不理解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不下判断的真正意义(指学术不严谨),割裂文意,逃避难以解释之处,便说出容易解释的部分,破坏了文章本来的意义

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
先解释词语:乖离:抵触,背离。阙疑:搁置疑问。这里指前人遗留下来没有作解释的问题。碎义:使原义支离破碎。逃难(nán):逃避难点。便辞:花言巧语。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社会上后来所留传的儒家经典及其释义著作已经与原貌大相背...

碎义的意思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碎义”一词被用来描述一种解读经典的错误方式。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到,“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这句话表明,在后来的学者中,有人过于拘泥于字句,忽视了整体的理解,甚至为了逃避难题而进行琐碎的解释,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经典理解的...

阙疑的出处
1.《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2.《汉书.艺文志》:“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

多闻阙疑怎么造句
1、“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 2、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3、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4、‘多闻阙疑,慎言...

阙疑怎么造句
1、“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 2、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3、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4、汉家城阙疑天上,...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3)
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於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序六艺为九种。

破坏版什么意思
破坏,拼音为pòhuài,动词。意思解释:1、摧毁;毁坏。出自《史记·匈奴列传》:“其秋,匈奴大入定襄、云中,杀略数千人,败数二千石而去,行破坏光禄所筑城列亭鄣。”2、割裂使破碎。出自《汉书·艺文志》:“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

谁知道《汉书·艺文志》的内容以及它在中国目录学史的地位和作用?_百 ...
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经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 儒家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

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状况
《汉书"艺文志》云:“后世经传即以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意,而务碎义,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另一个发展趋势是与阴阳五行灾异谶纬之学结合,援引一些自然现象证明事件,以至于荒诞...

隋唐时期经学历史概况?
《汉书·艺文志》对此种风习及其流弊概述道:“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既是基于对汉儒繁琐学风的厌弃,更由于对汉儒把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