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之污池,水潦注焉什么意思?
水草。《尚书大传》卷三:“譬之圩邪,水潦集焉,菅蒲生焉。”汉 刘向 《说苑·建本》:“譬之如污池,水潦注焉,菅蒲生之。”[1]
《墨子·兼爱上》原文及译文
兼爱上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
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急用…_百...
指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原文解释:(书画)就像过眼云烟,过往的群鸟,为什么不欣然接受呢,既然离去就不再想念.
譬之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可以通过比喻来阐述其含义。例如,在《论语·子张》中,子贡以宫墙作为比喻,形容自己的见识较为狭窄,如同墙仅及肩高,只能窥见别人家的美好。他将自己的知识比作这堵墙,暗示自己的学识还有待提高。三国时期的魏国曹冏在《六代论》中,进一步运用比喻,将知识积累比作种树的过程。他认为,随着...
苏轼的《答李端叔书》全文翻译
因以为实能之,故譊譊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搀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己,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出处:出自北宋苏轼的《答李端叔书》。
《商汤见伊尹》译文
原文 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
兼爱原文翻译高中二上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
“何以譬之”的出处是哪里
“何以譬之”出自宋代岳珂的《唐史惟则篆千文帖赞》。“何以譬之”全诗 《唐史惟则篆千文帖赞》宋代 岳珂 籀学在唐,阳冰一夔。彼秩八音,各有工师。斯帖之奇,体微而具。何以譬之,磬襄鼗武。作者简介(岳珂)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 ,南宋文学家。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相州汤阴...
善读「论语」19.23:不入其门难窥奥,孔子之道仰弥高
【原文】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译文】叔孙武叔告诉朝中诸大夫说:“子贡胜过仲尼。”子服景伯将...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出处及翻译
1、意思是:教育学生而学生不乐于接受,即使强行灌输也没有好处。2、出处:宋·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3、译文:教育学生而学生不乐于接受,即使强行灌输也没有好处,好比将水投泼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