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研读448:太史公自序(三)
诸侯骄恣,吴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写成《汉景帝本纪》第十一。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泰山,改行正朔,变易服色。写成《汉武帝本纪》第十二。夏、商、周三代太久远,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大致取之于传世的谱牒旧闻,以此为据,进而大略推断。写成...
其可以罪过诬者,以公法而诛之;其不可被以罪过者,以私剑而穷之。翻译...
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不僇4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朋党比周5以弊主,言曲以便私者,必信于重人矣。故其可以功伐借者,以官爵贵之;其不可借以美名者,以外权重之。是以弊主上而趋于私门者,不显于官爵,必重于外权矣。今人主不合参验而行诛,不待见功而爵禄,故法术之士安能蒙死亡而进...
《韩非子》五蠹第四十九
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其诛也。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今则不然,以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以其耕作也赏之,而少其家业也;以其不收也外之,...
翕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2、及论熙宁新法,与王安石、吕惠卿辩论,至废黜不用,然后天下翕然师尊之。3、若论此生,门族清华,少有才思。丽词佳句,时谓无双。先达文人,翕然推伏。4、太阳而外,宇宙间殆无所有。历纪以来,翕然从之。怀疑之徒,竟不可得。5、诸侯骄恣,吴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天下翕然。6、顷...
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则天顺时,法自君出。董仲舒奠基的神学目的论,公开鼓吹天子为上天之子,君主代表上天。法律惩罚犯罪源于“顺天行诛”,确立“法自君出”的观念。皇帝一言为法,法律制定后虽理论上君主应遵守,实则任意“钦定”法律,破坏法律,施恩或加刑,臣下只能执行君主意旨。皇帝“奉天承运”的地位,使任何侵犯皇权...
孔子诛杀少正卯,史上是虚构还是确有其事?
阎若璩认为:“盖圣人行诛,必其人有显罪与众弃之。未有出人不意,但为其宿昔奸雄案未具而遽行大戮者也。此穰苴、孙武行兵立威之法,岂圣人为政之道耶?” 王若虚也认为:“以予观之,(诛少正卯事)殆妄焉耳。刑者,君子之所慎,不得已而后用者,罪不至于当死,其敢以意杀之乎?故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
替天行诛内容简介
任东来,这位宇宙间游历亿万年的存在,无论天威如何震怒,都无法撼动他的地位,地底的葬身之地也无法束缚他的灵魂。他的坚韧超越了天地的界限。辰宵,心怀不公,因挚爱的离去,他决定挑战苍穹,颠覆天地,只为了追寻那份失去的爱情,誓要将其夺回。他的决心如狂风暴雨,震撼世间。承天,作为教主,他以天道...
〈韩非子·难一〉的简介
故灵台之饮,卫侯怒而不诛,故褚师作难;食鼋之羹,郑君怒而不诛,故子公杀君。君子之举“知所恶”,非甚之也,曰:知之若是其明也,而不行诛焉,以及于死。故“故所恶”,以见其无权也。人君非独不足于见难而已,或不足于断制,今昭公见恶,稽罪而不诛,使渠弥含憎惧死以侥幸,故不免于杀,是昭...
司马懿为了夺权,诛杀了曹爽,为啥夏侯家族不救援?
全然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当着众人的面将曹爽的头砍了下来,为了不留下后患,他还诛灭了曹爽的三族,这使得朝中大臣十分害怕,从此不敢再跟司马懿作对。 司马懿为了夺权,诛杀了曹爽,为啥夏侯家族不救援呢? 当时的夏侯玄知道自己如果正面对抗权势涛涛的司马懿,肯定是不行。 一旦惹怒了司马懿,必定如同曹爽一样,倒不如静...
诸葛亮用过的计谋
故立旌旗以视其目, 击金鼓以鸣其耳,设斧钺以齐其心,陈教令以同其道,兴赏赐以 劝其功,行诛伐以防其伪。昼战不相闻,旌旗为之举,夜战不相 见,火鼓为之起,教令有不从,斧钺为之使。不知九地之使,则 不知九变之道。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 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