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诗经》的人分为两派,一派把诗当成“经”,则另一派把诗当成什么...
研究《诗经》的人分为两派,一派把诗当成“经”,则另一派把诗当成“诗”。读经一般可从汉注唐疏入手,所以最好还是要看一下《诗经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比较不错,但是中华书局(不太确定,也可能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毛诗传笺通释》并没有附上《诗经》原文,而全部...
汉的组词有哪些?
“汉”字可以组成很多词语,以下是一些例子:常见组词:汉佩、汉火、汉圣、汉苗、汉阴、汉浦、汉礼、汉注、汉大心实、汉宫妃、汉东珠、汉土、汉口、汉祖风、汉渚、汉策、汉案户、汉音、汉统、汉燕、汉帝台、汉赋、汉钟离、汉旅、汉胪、汉仪、汉貂、汉武帝、汉民族、汉皓、汉调二黄、汉牍、汉...
孟康人物介绍
早在汉灵帝时期(公元168-189年),服虔、应劭等人就开始为《汉书》作音义注解。到了魏晋南北朝,注释《汉书》的学者更多,直至唐初颜师古的注释,集多家之大成,被誉为“班孟坚忠臣”。他的《汉书注》广征引了二十三家不同的注本,孟康的《汉书音义》便是其中之一,展现了他在训诂和考据方面的...
三国时期和东汉都用得什么文字?
介帻是汉时一度时兴的首服,多为卑贱者所服。据刘?《汉官仪》 说:"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服也。"①只因"汉元帝?有壮 发,始引帻服之"。从此,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庶民百姓,不分贵 贱,皆可服用。规定文吏服介帻,武官服平上帻。《晋书·舆服 志》载: 王莽顶秃,又加其屋也。汉注曰,冠进贤者宜长...
王勃九岁指瑕《汉书注》
王勃九岁指瑕《汉书注》王勃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675年,王勃去交趾看望父亲,渡海遇险,溺水而死,年仅26岁。他自幼遍读诗书,6岁时能写诗文,9岁时作《汉书注指瑕》,16岁时已蜚声文坛。唐高宗永徽年间,王勃出生在绦州龙门之地的书香之家...
古书注解在两汉之际兴起并发展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此外,西流经济发展,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也为古书注释的开展提供了可能。从西汉到东汉,注释古书方兴未艾。两汉注释古书,以解经为目的,所注之书大部分为经部典籍,两汉经常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学派不同,师说家法各异,因而注释古书各具特色。今文学派好阐发“微言大义”,讲谶纬之学,注释...
汉代注诗的情况有哪些?
汉代诗歌,中国西汉初至东汉末大约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而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
孟学基础涉及哪些现代意义?有哪些糟粕需要放弃
从以上直接标举孟子之名的著述有所增多的现象不难看出,在回归原典的旗帜下,清代孟学比较注重对《孟子》本文的研究,这与前代孟学完全被淹没在《四书集注》中的情况多少有些不同。与此相联系,清代孟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倾向是着重《孟子》汉注的研究。元明时代的孟子研究几乎为朱熹思想所垄断,无论讲训诂还是讲义理,...
注的部首是什么
汉字:欲 读音:yù 部首:欠 笔画数:11画 除部首外笔画:7 汉字:屈 读音:qū 部首:尸 笔画数:8 除部首外笔画:5 汉字:注 读音:zhù 部首:氵 笔画数:8 除部首外笔画:5 记得采纳哦~"
颜师古的历史影响
在颜师古之前,已有多人为《汉书》作注,对此清人王先谦有个总结。他说:“颜监以前注本五种:服虔、应劭、晋灼、臣瓒、蔡谟也。”这五本中有集注本,如晋灼就在服、应二氏之外,又增伏俨、刘德等十四家,而臣瓒又增刘宝一家,总共有二十家,其中不乏像应劭、服虔、韦昭这样的名家。但颜师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