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在线词典

四夷馆点评

古代的时候 语言上是怎样和外国交流的呢?
古代有四夷馆,是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四夷馆 【词语】:四夷馆 【注音】:sì yí guǎn 【释义】:1.北魏时在洛阳城南所设的宾馆,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 2.明永乐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蒙古...

四夷馆的名词解释
【释义】:1.古代朝廷设的宾馆,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2.明永乐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蒙古﹑女直(女真)﹑西番(西藏)﹑西天(印度)﹑回回﹑百夷(傣族)﹑高昌(维吾尔)﹑缅甸八馆,后增八百﹑暹罗(泰国)二馆。参阅...

元朝时外国使者住在哪里
元朝时外国使者住在迎宾馆。南北朝时,迎宾馆始名四夷馆,用来接待外国使者,安排他们的食宿,隋唐时又改名四方馆,相当于今日的国宾馆,成为专门接待各国使者与边远少数民族政权代表的场所。元朝

四方馆是哪个朝代的
四方馆最初在北魏时期设立,后在隋唐时期得到继承并发展**。四方馆作为一个历史上的重要机构,在不同朝代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尤其是在外交和贸易方面。具体介绍如下:1. **四方馆的历史起源 - **北魏的首创**:北魏宣武帝在景明二年(501年)于首都洛阳设立了“四夷馆”,这是四方馆的前身。当时的...

吏部、兵部、鸿胪寺、四夷馆和行人司的职能分别都是什么?
鸿胪寺下设主簿厅、司仪署、司宾署,负责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使者来京后的各种礼仪,特别是皇帝召见以前要由司宾教给他们跪拜的仪式、礼节,进行多次演习,召见时要由鸿胪寺官员导引、奏报。四夷馆主要负责与边疆民族有关的翻译事务,该馆最初隶属于翰林院,从国子监中选取学生学习翻译,以后又从官民子弟...

明朝的五寺机构是什么
1. 明代行政机构除内阁等禁直机构外,还有六部为核心的分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诸多机构,其中包括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2. 太常寺负责朝廷祭祀、礼乐活动及提督四夷馆,其实分礼部之权,但与礼部有所不同,太常寺“专其职”。四夷馆则是专门翻译外国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机构。3. ...

古代四方馆是什么地方
古代四方馆是古代政府设立的外交机构。四方馆最早可追溯到隋朝,由隋炀帝始置于东京洛阳建国门外,用以接待东西南北四方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臣。这一机构的设立,继承自北魏宣武帝所设立的四夷馆,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频繁与重要性。在隋炀帝时期,四方馆分设使者四人,分别主管与东方东夷、南方南蛮、西方...

四方馆哪个朝代
四方馆始设于隋朝。四方馆作为古代官署名,其设立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时期。隋大业元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后,为了接待东西南北四方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臣,特地在洛阳建国门外设置了四方馆。这一机构的设立,继承自北魏宣武帝所设立的四夷馆,体现了中国古代外交机构的发展和完善。在隋朝时期,四方馆分设东夷使者、...

明朝的五寺机构是什么
太常寺 太常寺与礼部祠祭司相关。原称司,洪武三十年(1397)改为寺。设正官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寺丞二人、正六品,另有各类属官。太常寺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朝廷各种祭祀、礼乐活动以及提督四夷馆。祭祀一般为礼部职掌,太常寺实分礼部之权,但太常寺与礼部又有所不同,“盖宗伯所...

什么是“夷夏观念”?
在汉人心目中,其直接统治地区是为中国本土,其周围四夷均为臣属之地,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汉代始建蛮夷邱,南北朝建“四夷馆”。明朝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等等。四夷必须臣服中国。满清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