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的生平历史

请问八大 山人是哪个朝代的,生平简历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又名朱道朗,号良月,八大山人是他晚年的文号。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王朱权的后裔。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其祖父朱多(P95)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父亲朱谋觐,也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P95),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八大山人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发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少年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满洲贵州贵族入关统治全国。八大山人那时十九岁,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八大山人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灭亡的日子)。
顺治五年(1648年),他妻子亡故,八大山人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二十四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顺治十年(1653年),八大山人二十八岁时,又迎母至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有人考证,八大山人从二十八岁到三十六,曾带着母亲和弟弟住在南昌市抚州门(进贤门)外绳金塔附近。当时此地茶室酒肆甚多,是劳动人民聚居之处。八大山人生活清贫,蓬头垢面,徜徉于此。常喜饮酒,但不满升,动辄酒醉。醉时,大笔挥毫,一挥十多幅,山僧、贫士、屠夫、沽儿,向其索画,有求必应,慷慨相赠。
八大山人三十六岁时,想“觅一个自在场头”,找到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宁观。就在这一年,他改建天宁观,并更名为“青云圃”。“青云”两字原是根据道家神话“昌纯阳驾青云来降”的意思。并有用“飞剑插地,植桂树规定旧基”的说法,这也是亥处现存唐桂的由来。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状元戴均元将“圃”改为“谱”,以示“青云”传谱,有牒可据,从此改称“青云谱”。
青云谱原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道院。相传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到此开基炼丹,创建道场,“炼丹成仙”。西汉时南昌县尉梅福弃官隐居于此,后建梅仙祠。晋朝许逊治水也在此开辟道场,始创“净明宗教”,易名为“太极观”,从此正式形成道统,属净明道派。唐太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逊又易名为“太乙观”。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敕赐名为天宁观。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大山人前来访求先贤遗迹,很赏识这里的山川风景,于是在原有道院基础上进行重建,并改名为“青云圃”。从此,八大山人便成了青云圃的开山祖师。后人还建立了“正开山祖道朗号良月文号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
八大从山人三十六岁至三十八岁时,往返于南昌城与青云谱之间,青云谱的重建由其弟朱道明主持。八大山人正式定居青云谱,约在三十九岁以后至六十二岁。他苦心孤诣经营这所道院,历时二十多年。八大山人在度过了十三年的佛教徒生涯后,又成了一所道院的开山祖师。他的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不在于宗教信仰,而是为了逃避清朝满洲贵族对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借以隐蔽和保存自己。
八大山人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他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满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把个朱字拆开,一个用“牛”字,一个用“八”字。这样隐姓埋名,可谓用心良苦。
八大山人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内北竺寺、普贤寺等地。僧友澹雪为北竺寺方丈,与八大山人交谊很深。澹雪亦善书法,性格倔强,后来因触怒了新建县令方峨,说他“狂大无状”、被抓进监狱,死在狱中。澹雪死后,北竺寺不久被毁。这段时间,八大山人外出云游,访友作画,画作颇多,这是八大山人创作旺盛时期。最后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盖了一所草房,题名为“歌草堂”。当时诗人叶舟曾作《八大山人》诗一首,描写他在这里的生活情况,诗文如下:
“一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丛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志,残山剩水身,专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八大山人就是在这所草屋中度过了他孤寂、贫困的晚年,直至去世。一说八大山人葬于南昌城郊窑湾了英家山,但解放后迁墓时,仅见一些朽木铁钉,未见骸骨,可能是他的衣冠()。牛石慧墓在青云谱南将军岭,墓中有骨灰一罐,解放后亦迁葬于青云谱内吐珠山。另据《新建县志》《西山志》载:八大山人墓在县西北三十里即今西山璜溪公社的猴岭一带。墓葬确在何处,已难查考了。
八大山人为清初“四大画僧”(朱耷、石涛、石()、渐江)之一,以大笔水黑写意画著称,尤以花鸟画见长。他的绘画能取法自然,又独创新意;师法古人,又不泥于古法;笔墨简练,以少胜多。他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借花鸟、木竹、山水来抒发对满洲贵族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表现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因此他画的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或是残山剩水、老树枯枝;或是昂首挺胸的兽类,振翅即飞的孤鸟;或是干枯的池塘、挺立的残荷,而其中又有活泼的游鱼、生动的花朵。借此比喻自己,象征人生,达到了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充分运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特有传统手法。名画家郑板桥在题八大山人的画时称赞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据说八大山人曾有题画诗数卷,秘藏箧中,不令人见。但从留传下来的题画诗来看,多半用隐晦的手法,蕴藏着对故国的怀念,对满洲贵族及其奴才的讥讽。如他的《孔雀图》题诗写道:
“孔雀明花雨竹屏,竹稍强半墨生成;
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这幅画的上半部为石壁,石壁底部有低垂的几片竹叶和两朵将要凋零的牡丹花;下半部是一块上大下尖显得很不稳定的光滑大石,石上蹲着两只造型丑陋的孔雀,孔雀尾部拖着三根残破羽毛。这是以孔雀来讥讽那些降清的明朝文武官僚向清朝主子屈膝求荣的丑态,他们戴着有三眼花翎的乌纱帽,好比一班长着三只耳朵的奴才。他们二更就去等候皇帝五更上朝。但是这对孔雀却蹲在一块光滑而不稳的石头上,好比清朝政权有随时垮台的可能。八大山人用这些寓意深刻的画和隐晦的诗,配合默契,极尽讽刺之能事。他的花鸟画,实际就是政治讽刺画,画中有诗,画外有意,章法奇特,这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和欣赏的地方。
八大山人的书法艺术和篆刻图章,也有他独特的风格。他努力吸收了历代书法家的优秀传统,创造了一种以秃笔书写的秀健挺拔、潇洒豪迈的艺术风格。他也是我国书法大师。他的篆刻图章,形体古朴,刻划劲拔,含意幽奥,别具一格。
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对我国画坛影响很大,三百多年来,著名的大笔写意派画家,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响,如清代乾隆年间的“扬州八怪”,清末的吴昌硕,近代的齐白石等。八大山人不愧为我国古代画家中的巨匠,是元明以来写意派画家中的大师

因为朱耷的号是八大山人,所以朱耷也叫做八大山人。
朱耷简介:

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朱耷的父祖都善书画,因此他从小就受到艺术陶冶。
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弱冠为诸生,明亡以后,他抱着对清王朝不满的态度,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时年二十三岁。

扩展资料:
八大山人朱耷的一生是悲愤的一生,也是孤凄的一生,更是创造的一生。他以大写意的笔墨,将自己的满腔悲愤发泄于书画之中。
他笔下的一枝一叶,是自己生命的骨血。他画出的鸟啼涧鸣,是他内心无声的歌哭。他画出的丑石怪禽,是生命的倔强与傲岸的写真。
他的字号别具匠心,八大山人四字连写起来像哭又像笑,包含了他极其复杂的情感,他胸中有郁结,不能自解,就像一块巨石堵住了一口泉水。
八大山人是一支笔。这支笔下的鹰,白眼朝天,桀骜不驯这支笔下的鸟,单足独立,势不两立;这支笔下的荷,离根飘零,身世孤凄。最美丽的孔雀在这支笔下。
也变得皮塌毛落,丑陋不堪,只剩下三根花翎,暗讥三眼花翎的清朝权贵。世界在他的笔下,只是枯枝、残叶、衰草、怪石、寒江拼凑而成的残山剩水,万物在他的笔下都有了人性。
都有着生命的痛感、傲气和怜悯,这其中寄托着一个明代没落王孙丧国之痛的巨大悲哀。他用古人有根据而不常见的异体字、草法,写平常人难认的草字。
用佛门的禅典、话头,以机锋的形式,采用僻典和省略词字的句法,作隐晦的诗和偈;创造有寓意而不明显、不易破解的合形文花押。
用古法篆刻既难认又难懂的图章,把乖戾、狂放、飘逸、空灵,带有诡谲色彩和明显鬼气的塑造形体的方法,用在自己所见到的花、鸟、鱼、虫、草以及各种动植物的刻画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耷

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二十四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顺治十年(1653年),朱耷二十八岁时,又迎母至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有人考证,朱耷从二十八岁到三十六,曾带着母亲和弟弟住在南昌市抚州门(进贤门)外绳金塔附近。当时此地茶室酒肆甚多,是劳动人民聚居之处。朱耷生活清贫,蓬头垢面,徜徉于此。常喜饮酒,但不满升,动辄酒醉。醉时,大笔挥毫,一挥十多幅,山僧、贫士、屠夫、孤儿,向其索画,有求必应,慷慨相赠。 朱耷三十六岁时,想“觅一个自在场头”,找到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宁观。就在这一年,他改建天宁观,并更名为“青云圃”。“青云”两字原是根据道家神话“吕纯阳驾青云来降”的意思。并有用“飞剑插地,植桂树规定旧基”的说法,这也是亥处现存唐桂的由来。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状元戴均元将“圃”改为“谱”,以示“青云”传谱,有牒可据,从此改称“青云谱”。
青云谱原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道院。相传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到此开基炼丹,创建道场,“炼丹成仙”。西汉时南昌县尉梅福弃官隐居于此,后建梅仙祠。晋朝许逊治水也在此开辟道场,始创“净明宗教”,易名为“太极观”,从此正式形成道统,属净明道派。唐太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逊又易名为“太乙观”。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敕赐名为天宁观。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朱耷前来访求先贤遗迹,很赏识这里的山川风景,于是在原有道院基础上进行重建,并改名为“青云圃”。从此,朱耷便成了青云圃的开山祖师。后人还建立了“正开山祖道朗号良月文号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
朱耷从三十六岁至三十八岁时,往返于南昌城与青云谱之间,青云谱的重建由其弟朱道明主持。朱耷正式定居青云谱,约在三十九岁以后至六十二岁。他苦心孤诣经营这所道院,历时二十多年。朱耷在度过了十三年的佛教徒生涯后,又成了一所道院的开山祖师。他的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不在于宗教信仰,而是为了逃避清朝满洲贵族对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借以隐蔽和保存自己。康熙十七年他五十三岁时,临川县令胡亦堂闻其名,便延请他随其僧长饶宇朴等到临川官舍作客年余。这使他十分苦恼郁愤,遂佯为疯癫,撕裂僧服,独自走回南昌。一年多后,他又回到青云谱,并在这里度过“花甲华诞”。当他六十二岁时,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给他的道徒涂若愚主持。
朱耷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他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满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把个朱字拆开,一个用“牛”字,一个用“八”字。这样隐姓埋名,可谓用心良苦。
朱耷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内北竺寺、普贤寺等地。僧友澹雪为北竺寺方丈,与朱耷交谊很深。澹雪亦善书法,性格倔强,后来因触怒了新建县令方峨,说他“狂大无状”、被抓进监狱,死在狱中。澹雪死后,北竺寺不久被毁。这段时间,朱耷外出云游,访友作画,画作颇多,这是朱耷创作旺盛时期。最后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盖了一所草房,题名为“寤歌草”。当时诗人叶丹曾作《八大山人》诗一首,描写他在这里的生活情况,“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丛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志,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朱耷就是在这所草屋中度过了他孤寂、贫困的晚年,直至去世。一说朱耷葬于南昌城郊窑湾了英家山,但解放后迁墓时,仅见一些朽木铁钉,未见骸骨,可能是他的衣冠冢。牛石慧墓在青云谱南将军岭,墓中有骨灰一罐,解放后亦迁葬于青云谱内吐珠山。另据《新建县志》、《西山志》载:朱耷墓在县西北三十里即今西山璜溪公社的猴岭一带。墓葬确在何处,已难查考了。



朱耷是什么时期的画家?号什么?
另外他署款时常将“八大山人”连缀写成“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愤懑。作为明宗室后裔,朱耷身遭国亡家破之痛,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他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怪,以诗书画发泄其悲愤抑郁之情。一生清苦,命运多舛,这形成了天才艺术家必须的人生苦难,更造就了他的艺术价值。其人生平 朱耷的父祖都...

“八大山人”的名号由何而来,八大山人指的是谁?
很多人都听说过“八大山人”这个名字,但是大多时候都是和书画相关。的确,八大山人是中国古代比较有名的一位书画家,但是,他有另外一个身份却鲜为人知——他是大明王朝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八大山人的本名叫朱耷,1626年生于宁献王的属地,今天的江西南昌。朱耷自幼居住在王府院内,过着衣食无忧的王公...

四画僧的四画僧-画家简介
他们的艺术成就,为清代沉寂已久的画坛引入了一股清流,开创了时代的新风,并赋予中国绘画革新求变的时代精神,是中国清代绘画发展的高潮。这四位因为遭逢时代剧变而遁入空门的画僧,之所以在艺术上成就非凡,可以说与他们波澜不息,血泪交集的生平有着极大的关连。 朱耷(1626~1705),真名朱统筌,...

八大山人的生平和画的图片
他的绘画取法自然,不泥古法,笔墨简练,以少胜多。他通过花鸟、木竹、山水等题材,借以表达对满洲贵族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展现了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他的作品中的鼓腹鸟、瞪眼鱼、残山剩水、老树枯枝等形象,都是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故国的怀念的象征。朱耷的作品有《河上花图卷》、《藤月图》...

朱耷《孔雀图》
生平简介 朱耷,八大山人(1626-1705),籍贯南昌,明朝宁王朱权的后代。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做道士。号八大山人、雪个等。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

明末清初画家朱耷——八大山人之相关资料
八大山人的一生充满波折,他经历了从和尚到还俗,再到再次出家的过程,其年表详细记录了他的生平事迹。从他20岁开始隐遁山中,到41岁在湖西精舍为橘老作《墨花图》卷,再到59岁开始使用“八大山人”四字署款,他的艺术风格和生活轨迹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成熟和稳定。八大山人不仅在绘画领域有着卓越...

朱耷的生平资料及艺术风格变化的事迹、谢谢
朱耷擅长花鸟、山水画。花鸟画承袭了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他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对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白眼向人”的形象表现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他的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朱耷的山水...

清初四画僧中八大仙人指的是
198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八大山人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之,并以太空星座命名。八大山人受到世界人民的赞扬和敬仰。八大山人纪念馆具有丰富的藏品,馆内现设有书画展厅十座,陈列八大山人生平史料及其艺术珍品八十余件,其中代表作有:"墨荷图"、"鸟石阁"、"松鹤阁"、"拓本立鹰图"、"寿鹿图"...

朱耷的意思朱耷的意思是什么
朱耷是明末清初的画家,他的名字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来一步步了解:1. 名字含义:朱耷(zhū dā)这个名字中,“朱”是他的姓氏,而“耷”则是他的名。在汉语中,“耷”字并不常见,它形容的是头发稀疏下垂的样子。但在这里,它作为人名使用,并没有直接描述外貌的意思。2. 生平简介:朱耷,字...

朱由桵生平
篆刻也均有深厚造诣,影响了清代乃至后世多位大师。他的画作,形神并重,以形写情,笔墨简淡,疏朗而意境深远。他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传统,还开创了自己的风格,这在《仿董巨山水》中有所体现。他的艺术之路,充满了个人情感与历史传统的交融,使得他的作品独具魅力,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

相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