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不振的故事

关于中华不振的事例

1、鸦片战争失败 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于1842年8月29日,由清朝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7月22日、10月8日,耆英与璞鼎查又先后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和细则,将协定关税和租界制度予以落实,并使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权益。

《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便利了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并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

2、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 签订《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是清咸丰八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特权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爆发于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结束。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

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清史称同治中兴。

3、甲午中日战争 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中国清政府和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荷、比十一国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因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该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又一奴役性条约。它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开启了资本主义浪潮。



5、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在狭义上指焚烧圆明园,广义概念焚烧范围不仅只是圆明园一处,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园等,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今天下午第二节课,我们全班召开了一次辩论赛.辩题是“开卷有益“,男生是正方,女生是反方.为这次辩论赛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作为反方的我也查了许多资料,来证明“开卷未必有益“.
  辩论赛要开始啦!主持人老师幽默的要求我们鼓掌欢迎“主持人”,然后宣布辩论赛正式开始.首先由正方代表某某某讲话:“我认为开卷有益,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反方代表某某某说:”我认为开卷未必有益,看一些不好的书籍反而有害.”
  正方的某某某说:“那你为什么去看坏书呀?!”我说:“汉代刘向曾经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药一是良药,可以治百病 ;另是毒药,至人于死地.”之后开始了自由辩论,各方代表都畅所欲言,有的同学竟为了一个不良的动画片吵了起来,不过又很快回到了主题上.
  大家越说越激动,越来越热情,以致于秩序混乱,无法再辩论下去,主持人老师不得不宣布停赛,一场辩论赛就结束了.
  虽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是从同学们身上看,大家确实做了充分的准备...
  先给分,这只是一小部分.
  今天,我们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辩论的内容是:“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
  正方和反方各坐一边,随着主持人宣布:“辩论会正式开始!”激烈的辩论会拉开了帷幕.正反两方进入了唇枪舌剑的激战之中.
  第一轮,自由发言.首先,正方先发言.肖立伟打头阵:“同学们,我方的观点是开卷有益,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如果人多读书,就相当于营养丰富,大家知道营养品是用来滋补身体的,也就是说多读书人类就丰富了头脑的知识.”我们反方也不甘示弱,才女梁娟马上接招了,陈述了我方的观点:“正方的同学,我方认为开卷未必的益,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方认为既然是药,那药就有毒药和良药之分,哪怕是良药也有一定的毒草副作用,是药三分毒啊!如果是毒药那岂不直接要命,不健康的书就像毒药,如果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非但学不到知识,看得走火入魔的话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反而会毁了你的人生.”正方肖立伟马上反驳:“只要多读,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了.”肖立伟的话,立即被我方否定:“如果看了坏书,就会被他腐蚀,书看得越多受毒害就越深.”一向伶牙俐齿的肖立伟又立刻反驳道:“看得多了,好坏形成对比,自然可以分辨是好是坏.”我辩驳道:“如果沉迷在坏书里出不来的话,那又怎么办?”别看我平时说话不多,我这一观点对正方同学可是致命的打击,正方沉默了.过了好久还是正方的主将肖立伟发言了:“多读就可以了.”这时候他的伶牙俐齿好像没有了展示的空间,他的说法也没有了说服力.我进一步解释道:“沉迷是很深入,可能走不出来了.”同学们唇枪舌剑,气氛十分热烈.杨老师宣布第一轮辩论结束.正方孤军奋战,我们反方以充分的理由驳倒了正方.
  第二轮,点名发言.杨老师点了我们正反方各两名辩手进行了辩论.第三轮总结陈述本方观点的发言,正方的观点总是站不住脚,节节败退下来.
  辩论终于结束了,我们反方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最后,杨老师对今天的辩论会进行了总结.她说:“成也英雄败也英雄,因为我们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是呀,通过这次辩论会,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说不定将来的辩论家就要从这里诞生.

1、鸦片战争失败 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于1842年8月29日,由清朝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从社会性质上看,《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经济上,中国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由于战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而逐渐解体,中国经济也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2、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 签订《天津条约》


1856年,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 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在1900年12月22日的《议和大纲》的基础上经过谈判而缔结的,按《议和大纲》的分款办法共列出12款,另加19个附件。附件是条约谈判过程中形成的文件,主要是清廷批准某项谈判结果的谕旨,还包括一些照会和涉及某款项的具体规定。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该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又一奴役性条约。它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开启了资本主义浪潮。



5、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在狭义上指焚烧圆明园,广义概念焚烧范围不仅只是圆明园一处,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园等,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1、鸦片战争失败 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于1842年8月29日,由清朝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从社会性质上看,《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经济上,中国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由于战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而逐渐解体,中国经济也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2、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 签订《天津条约》

1856年,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 签订《马关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19世纪末,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取得“租借”海港和筑路、开矿等重要投资特权,并且划分“势力范围”, [8]  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一方面,在中国于甲午战争中战败并签订《马关条约》后,主张变法维新的思潮占据了思想界的主流,由此催生出1898年的戊戌变法,但这次变法很快归于失败。

5、火烧圆明园

在通州谈判时,双方使节因枝节问题发生剧烈争议,英国的无理要求被清政府拒绝,清政府将其一行39人扣押送往北京当做人质。英法联军得知清政府扣押,并虐待人质后,立即进军北京。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两国以换约受阻,解救人质为借口,攻入北京。

当清政府归还人质后,39人只活下18人,其余人扣押期间全部被杀,包括7名泰晤士报记者,其中数名人质惨遭肢解和碎尸。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

从第二天开始,为了报复,英法联军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英军名义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860年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



闰土

你说的是香烟,中华吗?

tinbudong

关于中华不振的事例
《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便利了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并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2、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 签订《天津条约...

关于中华不振的事例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中国清政府和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荷、比十一国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因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

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
中华不振的的含义:当时的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弱,领土不完整,人民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背后故事: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

中华不振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是敢怒不敢言。“中华不振”是因为中国当时只是关起国门发展,发展得进度很慢。而且对于日本没有一点进攻意识,只是防守。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

中华不振的含义?
意思是:中国和中国人民没有振作起来。中华不振故事:靖康之耻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抓住了两位皇帝父子及大量皇族、后宫娘娘、大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钱财为之一空。金国灭了北宋,主要由于皇帝的背信弃义,相信坏人、无知,还和金人成为一家人,没有以死报国,竟接受...

四年级词汇的中华不振意思是什么?
中华不振的意思: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是敢怒不敢言。“中华不振”是因为中国当时只是关起国门发展,发展的进度很慢,而且对于日本没有一点进攻意识,只是防守。本题出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阅读理解题。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

关于周恩来的中华不振的事件有哪些?
1911年,周恩来在沈阳一所小学读书时,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读书为了什么?”周恩来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1915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所写的作文中不仅誓言“振兴华夏”,而且认为“兴邦事伟”。1917年,周恩来从南开学校毕业去日本留学之前,回沈阳母校看望老师和同学。他写给同学郭思宁的赠言是:...

周恩来为什么说中华不振呢
在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描述了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

中华振兴还是中华不振
第一件事:12岁的周恩来离开家乡刚来到沈阳,就听到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使得他感到疑惑不解。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但是围观的中国人却怒不敢言,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话的含义。第三件事: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志愿:“为...

为什么中华不振?250字。
写作思路:通过对于近代中国史的了解,写出自己认为的中华不振的原因,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和得到的知识。正文:二十世纪初的清政府是软弱无能的,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由于腐败无能,一再妥协退让,先后被迫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既不能保护自己的子民,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