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的内容是:刘向说“贾谊解说夏商周三代和秦朝安定与动乱的观点,其论断之佳,通晓洞达国家的典章制度,即使古时候的伊尹管仲,也不能超过他”
班固评论(《汉书》、《后汉书》纪传结尾部分有“赞”,相当于对人物或史实的总评)说:“刘向认为:‘贾谊议论三代与秦治理的得失的观点,意见很有道理,通晓国家治理之道。即使古代的伊尹、管仲不能远远超过他。(刘向说“贾谊解说夏商周三代和秦朝安定与动乱的观点,其论断之佳,通晓洞达国家的典章制度,即使古时候的伊尹管仲,也不能超过他”)如果他在当时能得到重用,一定能让国家兴盛,却被庸臣残害,很让人哀悼痛惜。’我们回顾历史,看孝文帝沉静地身体力行,来改变风俗,贾谊所陈述的政治主张基本上得到了实施。至于说到他想改革制度,认为汉是土德,(古代君主认为自己的统治与金木水火土中某一物质的属性相符,该物质能给他的统治带来祥瑞征兆,则称有某德,或以某德王,如黄帝以土德之瑞,炎帝以火德王等),颜色崇尚黄色(上,通尚),数字以五为吉利数字,等到他把这种政治主张试用于属国,用五饵三表之术来对付单于,他的办法本来就很浅薄了。贾谊英年早逝,虽然没作到公卿,也不算是不得志。他所著述的五十八篇著作,选择那些言论时事切中肯綮的收录在《传》里。”
李卓吾说:班氏只是一个书生。只应该按照司马迁的体例来修订历史,不应该自已发表议论。自己立论就不免受到别的经史书籍上的观点的影响,反而成了秽物(比喻平庸的见识)。班氏很有文采,他对孝武以前的人物,都按照司马氏的旧论,很有见解,但不应该再在后面添加论赞。为什么呢?评论必须具有洞察历史的真知灼见,不是光有点文采的人就能做到的。刘向也是文儒,但是他的筋骨、肝肠胜过班固,人品不一样,见识也就不同,是有学问而自然有文采的人。虽然也没超出“文人”的境界,但是跟班固相比就远胜于他了。
汉代的儒者最推崇董仲舒,现在看仲仲舒不计功谋利的观点,这评价大致是恰当的了。但董氏却因为明察灾祸与异常之事下狱被判处死罪,为什么呢?想弄清楚灾祸与异常之事,这是想要趋利避害呀,现在既然不肯算计、谋求功利,却想要洞察灾异之事的原因是什么呢?既然想明察灾民之事来求得避免祸患,却又说仁德的人不算计利益,认为越国人没有一个有仁德的人又是为什么呢?他所说的话自相矛盾了。况且天下何尝有不计较功利的人呢?如果不是确实知道它对我有利,可以成就我的事业,那么还用得着推崇道义,明白道理吗?他与贾谊的通晓国家大事,(并且他的主张)切合实用比起来怎么样呢?(二人孰高孰下呢)
班氏懂得什么,知道一些历史事件罢了,却想凭借这个来批评贾谊,岂不可笑。董氏是寻章摘句的儒生(指只会死读书,解释书中的字词而不切实际)他的迂腐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虽然如此,董氏只是迂腐,并不是虚伪。到了今日的儒生,就成了爬墙的窃贼了。他们未得到富贵时,想办法获得美好的名声来得到朝廷的富贵,凡是能够欺骗世人盗取名声的事,没有干不出来的,他们得到富贵之后,又用朝廷给他的富贵来替自己赢得美好的声名。凡是遇到危难时可以苟且偷生的事,没有干不出来的。难道不真是爬墙的窃贼吗?这些人又是仲舒的罪人,班固的罪人(意为在他们的品行道德还远不如董、班,在他们面前会觉得惭愧,感到有罪),却也敢于随声附和来议论贾生。所以我因为读了贾谊、晁错二人治理天下的论策(论、策均为一种文体),痛恨班氏受到自己见闻的影响,(没有见识却)敢于来发议论,于是作歌道:“马还没有舌头跑得快,小心不要说错话造孽呀。(贾谊是否)通达国体,刘向自然能判断,(别,区别、辨别,引申为判断,意为刘向能作出恰当的评价),三表五饵,不是浅薄愚笨的见解,贾谊是什么人呢?是千里挑一的人才呀。汉朝诸人,贾谊确实是出类拔萃的(度越,指远远超过他人),(董氏认为)不能谋求利益,见解是多么迂腐呀。谁可以采用他的主张呢?恐怕只有白胡子白头发的仙人才能这样吧(不谋求利益),(贾谊)从容站立在庙堂之上,戴着帽子,佩着玉玦,世人的儒生拱手表示钦服,不知道有什么话说(指佩服之极)。
置文言文
置以为像兮。——《楚辞·屈原·九章》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汉·贾谊《汉安策》又如:置社(“周”时大夫与庶民所共设置的社稷神);置顿(设置供人停留和食宿的处所);置都(建都)等。4、豁免。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置租赋,抚孤穷。—— 明·李贽...
歌颂秦始皇的人有多坏
2013-03-07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
所谓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所谓气以实志,惟公得之矣。”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非但自己创不起小家庭,还非得遵从家族经济的原则,所谓仰事俯蓄,艰难得很。”《<艾青诗选>自序》:“诗人要忠于自己的感受。所谓感受就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2. 谓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之意。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如今之...
帮忙解释一下“世俗”谢谢
2. 尘世;世间。《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 汉 贾谊 《惜誓》:“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世俗俚语亦有可取之处: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 王西彦 《...
闻见解释
其次,“闻见”也可以指代一个人的知识和见识。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那些仅模仿先王而缺乏系统理解的人,他们虽然才识过人,但知识庞杂,缺乏深度。唐代牛僧孺的《玄怪录·张左》中,主角渴望通过他人的话语来开阔自己的见闻,以增加知识广度。明朝李贽在《贾谊》中指出,如果立论时掺杂过多的经史...
秦始皇的不好
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
不知所谓的意思,不知所谓,不知何为的意思
等于不知所云的意思。所谓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uǒ wèi,意思是所说的,用于复说、引证等;谓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之意;所说的意思,意旨。常用于句末。《不知所谓》是由黄伟文填词,陈奕迅演唱的一首歌曲。该歌曲于2001年11月1日发行,收录于专辑《the easy ride》中。
文言文假人的道理
6. 有哪些关于李贽文言文 童心说(明)李贽龙洞山人叙《西厢》[1],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
秦始皇的过错表现在哪些方面
秦始皇的过错: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秦始皇急...
置的古文意思
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汉· 贾谊《汉安策》6.又如:置社(“周”时大夫与庶民所共设置的社稷神);置顿(设置供人停留和食宿的处所);置都(建都)7.豁免 [exempt;remit]晋王归 晋阳,休兵行赏,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置租赋,抚孤穷。—— 明· 李贽《史纲评要·后梁纪》8.废弃;舍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