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是没有周末之说的,官员们是怎么休假的呢?

中国古代的官员们是怎么过休息日的?

星期这种生活节律,完全是随着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以后才有的东西。星期制的传入。星期制起源于东方的古巴比伦和古犹太国一带,犹太人传到埃及,再传到罗马,公元三世纪以后传到欧洲各国。明末清初,基督教传入中国,星期?之传入中国。最初传入时,并不是星期一、二....日表示的。是按“七曜”命名的。七曜是指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如今我们的生活都是按照一个星期为周期来循环的,每周六周日休息,这个周一上什么课,下个周一还上什么课。那么在没有星期这种东西之前,人们是如何安排休息的呢?
先秦时代:在春秋战国以前,我国的国家管理主要靠礼乐制,是用的分封制,土地、材产、奴隶都属诸侯国所有,奴隶不存在明确的休息制,诸侯是有充足的自主权,随时可以休息,所以春秋战国以前休息制当权者自由决定秦代时候官吏告假称作“告归”。在汉代时期:据史书记载,在汉代时,朝廷就在典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这个“休沐”就是休假的意思,《史记郑当时列传》里提到郑当时在汉景帝时曾经担任太子舍人时他“每五日洗沐”,可见当时每五天休息一次。唐代人所编的《初学记》里也说道:“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这个郑当时就是在休息日里“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好不快活!汉朝到三国,战乱时期,休假制度估计也是名存实亡,到了隋唐正统朝代时期,休假制度又出现了变化。
隋唐时期:到了唐代,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休假制度出现了变化,从原来的五天一休变成了十天一休。据史书记载: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朝廷事务繁忙,朝廷就把“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其实就是上旬、中旬、下旬各休一天。心疼唐朝的官员啊。怪不得李白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多潇洒。而且,在唐代,请假都很难,三品官员想请假还得和皇帝请假,请假回来还得到办公室报到销假。否则按旷工处理,扣一个月工资,严重的直接被朝廷赶回老家种地卖红薯。但是虽然隋唐时期官员的休沐日从五天休息一次变成了十天休息一次,因为晚上可以回家,其实比着汉代还是要更舒服一些。
过了隋唐盛世,到了宋元时代:大家都知道,宋朝的时候,朝廷对待文人很温柔的,“刑不上大夫”,从来不杀文人,所以休假制度脚比较宽松。据《文昌杂录》,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天;天庆节(正月初三)、上元节、天圣节(皇帝母亲生日那天)、夏至、立春、人日、中和节、清明、七夕、末伏等也都放假。这样,假期就很宽裕,文人也有时间去游山玩水,抛下政务写出更好的诗词。当然,在当时还有很多请假的政策:比如,如果父母在外地,朝廷规定可以每三年回家看父母,父母去世要丁忧三年。再看看明清:到了明清,像宋朝一样的休假福利严重缩水。“旬休”制逐渐削减甚至取消。全年只保留三个假期,就是过年、冬至和皇帝的生日。具体就是:1.每月3天假;元旦、元宵、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冬至、等节日总共放假十八天,每年可以休息五十多天。到了清朝,就基本照搬了明朝。
明清时期有个比较特殊的规定:父母丧假要守孝三年,无论你做了多大的官,尤其明朝。父母丧假在当时确实是强制假,张居正因为父亲去世,就去丁忧,但是只守了三个月就急急忙忙回去,因为离开时间长了就像职场也许就会没他的立足之地了。

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有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意思是公务人员上了4天班,第五天则放假洗澡更衣,修发刮脸。

到了东汉,这个制度又有了放宽。《史记·百万君传》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它规定官员不但可以洗澡更衣等,还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夫妇
团聚。

到了唐代,休假制度从5日休一天改为10日休一天,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末一天休息。除此之外,每年的“清明”、“冬至”还放1至3天假,让官员回家祭祀祖宗,称为“至日”。

宋朝公务人员的休假制度更加宽松。他们全年的实际休假达到98天。

明朝的休假制度较之宋朝有所改变。月假是3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可放假18天,每年休假只有50多天。

清朝的休假制度前期基本上沿袭明朝,后期开始变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一天,时间一长,国人产生了认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层基本上实行了星期天为公休日制度。周英才

突然想起一个有趣的话题,现代人都按照一周7天的方式工作和休息,那么古代没有周末这一说,官员们怎么休假呢?

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统治,老百姓不可能有休假这样的事情,他们要努力的干活,才能确保一家人一年不会挨饿,地主呢?地主不用干活,他们只要负责好收租就行,每天都是放假。只有古代的官吏,每天上朝、处理政务,像我们今天的上班族一样,按时按点的工作。


说起官员休假,我们要从汉朝说起,因为在学术界,休假制度走上正轨公认是在汉朝。

汉朝有两种休假方式,一种是例假,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周末;一种是节令假,也就是过节时候放的假。汉朝要求各级官员集中在官衙办公和食宿,汉朝政府提供办公场所和住宿,看起来还比较合理和人性化,但是还有一条规定,那就是没有特令,平常不得回家。总不能为了当官,一年到头见不到家人,谁还愿意为汉朝政府出力,所以汉朝规定官员每过五日可以“休沐”,也就是五天可以休息一天。汉朝的这样的休假制度也通过《汉律》来保证官员能够休息,说白了就是明文规定好了,按照这样的规则执行就行了。


汉朝除了“休沐”之外,每到冬至、夏至、春节等各类节气也是给官员放假的。当然了,要是官员有特殊的私事,生病或者结婚生子是可以请假的。汉朝老祖宗们的休假已经开始走上正轨,也为以后历朝历代创立了好的开端。

虽然汉朝老祖宗的休假制度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是历朝历代还有不一样,各有各的特色。汉朝休假制度被实行800年以后,到隋唐时期的休假就开始改为十天休息一次,称为“旬休”。

为什么隋唐要改变老祖宗定下来的休假制度呢?

主要还是因为当时工作忙,也只好让官员们少休息一点了。隋唐时期一个月开始分为上、中、下三旬,“旬休”为每月的第十天、第二十天和最后一天放假,让官员们回家洗一个澡、见见老婆孩子。看似隋唐的休假制度好像比汉朝休的天数要少,但其实不然。刚才我们也提到了,汉朝过节气的时候会放假,到了隋唐时期把节气放假发扬光大了,每逢春节、冬至放七天,这七天可是带薪休假。隋唐时期除了像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样的节气之外,还有皇帝的生日、佛祖的生日、孔子的生日统统都要放假,这样算下来一年放假天数肯定比汉朝老祖宗放假时间长了。我们现在的节日放假制度,也是从唐朝时期延续下来的,规定法定节日放假就是这样来的,大家还不赶快出来谢谢唐朝的老祖宗们。


到了宋朝,这是官员们最幸福的一个朝代

一年居然可以放假一百多天,相当于三天休息一次,那么这一百多天的假期怎么来的呢?宋朝沿袭了隋唐时期的休假制度,实行“旬休”,这样一年下来放假36天,可是宋朝人节日多啊!宋朝是历史上节日最多的朝代,宋朝老祖宗觉得节日不够多自己还充分发挥创新精神,自己创立节日。宋朝老祖宗只要节日都会放假,元日、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天庆节(正月初三)、上元节、天圣节(太后生日)、夏至、立春、人日、中秋节、清明、七夕、末伏等这样一些节日也可放假(是不是有很多节日都没听说过?)。以此统计,宋朝所有假期加起来有一百一十多天,是不是羡慕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其实个人感觉没有必要太羡慕宋朝老祖宗的放假制度,要是知道为什么给官员们放这么长时间的假期你就觉得他们有点“可怜”了。古代为官和现代差不多,不可能让你在自己老家做官,有的官员离着自己老家好几千里,你可以带着老婆孩子去你当官的地方,但是你的父母呢?远在千里之外,如果假期放不了几天,你想回家看望老父母都是奢望,来回路上花费的时间就要好几个月。百善孝为先,古代社会更是如此,在家庭中重视孝敬父母,古代不像现代有先进的技术,只能多回家看看,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经常有人说“忠孝难两全”的原因。

到了元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元朝统治者可能觉得自己马跑得快,回家探亲只要是骑上他们的蒙古马肯定分分钟到达目的地。元朝统治者讨厌汉族这些繁文缛节外加对汉族官员的歧视,一年只有十六天假期。


终于到了朱元璋把元朝统治者赶跑了,这个时候可以恢复宋朝的放假制度了吧?


到了清朝

统治者把冬至、春节、元宵节三个节日连起来休息,这样官员可以足足休息一个月。除此之外,清朝还从西方国家传入国庆节,当然当时的国庆节就是黄帝和皇太后的生日,相当于一年两个国庆节,都放三天假。再到清朝后来引入西方的星期概念,就改为一星期即七天就休一天,星期休假制度慢慢延续到现在。



古代官员是有定期休假制度的。古代虽然没有周末之说,但官员也不是一直上班,每隔一段时间后,皇帝便容许官员休假。

官员们如果想休假,必须向户部打报告,得到皇帝的允许才能够休假。

古人当官也放假,古人多久可以回一趟家?
根据史料记载,不同的朝代官员休假的时间也是有不同规定的,他们也有法定的节假日,对于那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官员休假也比较常见,比如说像24节气中的冬至夏至,这些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官员们就可以休假。据统计,在朝为官的官员一年可以休假长达六七十天,并且他们也是带薪休假的。但是至于说到古代的官员...

古代的皇帝是什么时候上朝和退朝,朝廷官员有固定假日没有?
一般3点钟进床。打整仪容,吃早点,到3点半或4点。然后出门,有的走路,有的坐轿,目的地是朝庭。大约5点钟,开始上朝,或者在门口等着上朝。排队,行礼,上朝。有事就说,没事就退,回办公室办公。退朝时间约为8、9点钟。回家还可以再睡,北京话“回笼觉”根这个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古代节日...

在古代,官员都几点去上朝?
其实,对于我国古代的官员来讲,他们上朝的时间比现在的人相对来说是辛苦多了,毕竟古代的交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啊,我们可以非常快速的到达自己上班的地方,但是古代的官员们,他们的交通工具速度非常慢,一般来说,早朝一般都在五更天,也就是现代的五点钟至七点钟,对于那个时候的官员来说,他们需要半夜...

古代公务员是怎样休假的,宋朝和明朝都是怎样的?
带薪休假 而在古代的话,能够享受带薪假期的大概只有官吏阶层,那么官吏阶层是如何休假的呢?我国历史上自秦朝大一统后,就开始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统治制度。但是在秦朝是没有休假这么一说的,只有生病后才能获准在家休息。到了汉朝时,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休假制度“吏员五日一休沐。”另外在每年的...

古代的官员和士兵是怎样放假的?
「光时休沐出,桀(jié)辄(zhé)入代光决事。」——《汉书·霍光传》「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后汉书·宋均传》「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汉书·张汤传》「车武子为侍中,每休沐,与东亭诸人期共游集。」——刘义庆《世说新语》在上面的几句文献中,有人利用休沐...

“周末”确切的是指哪天?
周末指的是星期六和星期日。星期天是一个星期的第一天,口语多说为星期天。据圣经故事,记载说,起初的时候神创造天地。”紧接着又陈列了七天创造的工作,前六天创造了组成万物的各种要素,第七天安息了,上帝赐福与安息日安(星期六)定位圣日。星期六(或称礼拜六或周六),指的是一周中星期五之后...

古代老百姓怎么生活的?
“这首诗的意思是:白天出去耕田,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耘,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这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方式延续了几千年,只到近代才逐渐消失。毫无疑问,古时的农民生活是极为疾苦的,首先是生产力的低下,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种地...

古代员外到底是什么官,他们的权利有多大呢?
员外,总的来说,在明代以前,具有和正员类似的职权,文官可以参政议政,武官在战事较多的年代要参与打仗。我国官职的变化是随着历史推进的,就像宰相一词在不同的年代就有不同的称呼,并且性质、职权是不同的,都是随着政治沿革而一点点变化的。古代“员外”一词,它的变化也有自己的轨迹。刚才提到了...

现在的“上、下班”,在古代怎么说?
古代“上班”有不同的叫法,到公堂衙门上班的叫“上衙”、“衙参”、“上值”;中央高级官员去皇宫上班开会的叫“上朝”、“朝参”。与此相对应的,下班则有“散衙”、“放衙”、“散值”、“散朝”、“退朝”、“放班”等多种叫法。

古代官与吏的区别
在古代官和吏的区分是非常严格的,官就是官,吏就是吏。”官吏“指的其实是两种人。一、官和吏的区别:1、身份上:官:上等身份,他享受人民的服务。官是正职,即长官,有品级(一品、二品、三品等),官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因此官都是“国家干部”。吏:下等身份,服务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