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致诸弟翻译如下:
四位老弟足下:自七月发信以后,没有接到弟弟们的信,乡里寄信比省城寄信要难百倍,所以我也不十分渴望。然而九弟前次信中说他有意与刘霞仙同伴读书,这个想法很好。霞仙近来读朱子的书,大有所见,但不知道他的谈吐容貌、规模气象怎样?如果言语行为有礼,威仪可为表率,那么把他当作老师也可以,哪里只限于朋友呢?
但与他同住,也要真能收益才好,不要徒然仰慕别人的虚名。一个人假若自己能立志,那么,圣贤豪杰,什么事情不可为?何必一定要借助别人呢?我想仁,仁便达到了。我要做孔、孟,那就日夜孜孜以求,惟有孔、孟才去学,那又谁能抵御得住呢?如果自己不立志,那么虽说天天与尧、舜、禹、汤同住,也是他是他,我是我,又与我有何关系?
去年温甫想到省城读书,我以为离开家庭局促的狭小天地而与省诚那些强过自己的人相处,进步一定不可限量的。但是两年以来,看书也不是很多;至于诗文,则绝没有长进,因而不得归咎于天地的局促。
去年我为他选择丁君叙忠,后来因丁君处太远了,不能跟他学习,我意中便没有其他老师可从了。今年弟弟自己选择罗罗山改文,以后却杳无消息,而又不得归咎于没有良师益友。时光飞逝,再过几年就满三十,不能不趁三十岁前立志猛进。
曾国藩的家书中的“典丽鹬皇”是什么意思?
【解释】:典丽,典雅华丽;矞皇,休美貌;在这里指文章的修辞好,文章典丽,优美。典丽鹬皇 【拼音】:diǎn lì yù huáng 【出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原文如下: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日来京寓大小平安,癣疾又已微发,幸不为害,听之而已。湖南榜发,吾邑竟...
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的意思是什么
答:这是曾国藩家书中【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里的一句话。大意说,有人发愤读书的决心很大,“然而总想要另外找个书馆,这什么意思呢?“他们认为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阁,不如出外较清净罢了。
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
曾国藩家书原文有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谨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日,真极神速。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
《古人谈读书二则》全文翻译是什么?
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
兄往年极无恒极译作什么
兄长往年没有恒心,近年略好,但还没有纯熟。诗句出自,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根据释义译作是兄长往年没有恒心,近年略好,但还没有纯熟。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是曾国藩家书,内容丰富,信息量极大,是研究曾国藩生平及近代中国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具有极高史料价值。
曾国潘关于恒心的名言
1、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家书》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与九弟国荃书 释义:人如果没有恒心,将终生一事无成。2、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3、欲别立课程,多讲规条,使诸弟遵而行之,又恐...
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
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译文: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读,只因傲气太盛,自满...
曾国藩家书原稿文言文
2.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原文及翻译:原文:四位老弟足下:九弟行程,计此时可以到家。自任邱发信之后,至今未接到第二封信,不胜悬悬,不知道上有甚艰险否?四弟、六弟院试,计此时应有信,而折差久不见来,实深悬望。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问之吴竹如...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出自曾国藩的文集曾国藩家书中的二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意思是有志向,则绝对不甘心处于底层知识分子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识见,第。4、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原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引自《曾文正公全集》译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