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制度受戒制度

佛教的戒律制度对于出家信徒的修行和生活有着严格的指导。在出家过程中,信徒通常会寻找一位比丘作为依止师,经过僧众的同意后,接受沙弥戒,成为沙弥,象征着勤勉修行和息恶行善。沙弥戒需在二十岁后,经过僧侣同意并由十位大德长老授予比丘戒,成为比丘,具备独自修行的能力。女子出家则需先依止比丘尼,依次受沙弥尼戒和式叉摩那戒,至二十岁后受比丘尼戒,称为比丘尼。大乘法的比丘可自愿接受菩萨戒,但并非必须。



在汉传佛教的唐宋时期,出家者首先需在寺院担任行者,接受劳动教育,通过政府的审核和考试后,获得度牒和寺籍,方能正式成为僧人并接受沙弥戒。比丘戒的授予则需在政府许可的寺院中进行,受戒师由政府指定。未经许可私自剃发的僧尼会被视为私度,需接受惩罚。到了宋初,受比丘戒的年龄限制有所放宽,甚至有七八岁的儿童被授戒。菩萨戒则取决于比丘的个人意愿。



对于在家信仰佛教的人来说,成为优婆塞或优婆夷也有特定程序。基本条件是受持三归,即对佛、法、僧的归依。通过受持三归,即可成为正式的在家信徒。他们可以接受五戒,进一步成为五戒优婆塞或优婆夷。随着修行的进步,他们可以自愿接受菩萨戒,成为菩萨戒优婆塞或优婆夷。受持三归主要是表示对佛法僧的归依,而请师则是为了得到正式的认可和指导。


扩展资料

佛教制度泛指与佛教相关的制度,这里只讨论汉传佛教的制度,主要包括佛教对修行者(佛教徒)的制度,寺院制度,以及政府的宗教管理制度。



什么叫做受戒
当这些教义传入中国和日本后,出现了大小乘的异论,甚至各宗派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作法。佛教受戒的仪式是佛教信仰者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受戒,信徒们承诺遵守佛教的戒律和道德规范,以期达到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境界的目的。这些戒律不仅包括对信徒行为的约束,还涉及到他们的思想、言语和态度等方面。例如...

佛教里受了五戒的人,应该如何退出五戒呢?并且有哪些规定?
佛教中舍戒,很简单。戒律规定,只要找一个懂五戒含义的人,告诉他“我从今之后舍去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样就舍戒了。受戒要谨慎,因为很难得,亿万辈子也难得受戒一次。 所以舍戒也应该慎重,想清楚了,感觉实在无法做到,就暂时可以舍戒。以后如果感觉可以做到,...

什么是受戒什么是持戒什么是守戒
在佛教中,受戒、持戒和守戒是信徒修行的重要方面。受戒,即佛教信徒出家为僧尼,并在特定的仪式下接受戒律和训戒。这一传统源自唐朝诗人姚合的《赠卢沙弥小师》,书中详细描述了受戒的庄严与神圣。持戒,则是指遵行戒律。这个概念源自《百喻经·毗舍闍鬼喻》,强调了信徒对戒律的坚定遵守。持戒...

受戒宗教中的受戒
佛教中的受戒: 定义:佛教信徒在皈依佛教后,接受并遵守的戒律,以更好地进行修行。 戒律种类:包括五戒、八戒、十戒、俱足戒等,以及小乘戒、大乘戒、居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 受戒意义:一旦接受并遵守戒法,便成为正式的僧尼。对于沙弥和沙弥尼,必须遵守的十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等。 戒疤表示...

佛教俗家弟子受什么戒?
佛教俗家弟子可以受五戒、菩萨戒。一、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伤生命;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二、菩萨戒 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

居士菩萨戒牒什么意思
居士菩萨戒牒是佛教内部的一种管理制度凭证,由僧官机构及传戒师签发给受戒的在家居士,以证明其取得的居士菩萨戒资格。具体来说:性质:戒牒不同于具有官方色彩的度牒,它是佛教内部为了管理受戒居士而设立的一种制度。签发机构:戒牒由僧官机构及其僧官直接签发,或由传戒师发给。内容:戒牒上通常会写...

什么是受戒什么是持戒什么是守戒
受戒,即佛教信徒出家为僧尼,在特定仪式下接受戒律并受训。这一传统源自唐朝姚合的《赠卢沙弥小师》,其中详细描述了受戒的仪式和重要性。持戒,意为遵行戒律,源自《百喻经·毗舍闍鬼喻》。持戒是佛教修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要求信徒在日常生活中遵循戒律,保持清净的修行环境。守戒,则是按照戒律...

佛教受戒是什么意思
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受戒在佛教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个体信仰的象征,更是整个佛教文化传承的关键环节。通过受戒仪式,佛教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得以代代相传。历史影响深远: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受戒仪式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朱士行的出家和受戒标志着中国佛教仪式化修行的开端,...

皈依受几戒
皈依受戒的划分:1、翻邪三皈───最初进入佛门。2、五戒三皈───信佛之後加受五戒。3、八戒三皈───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4、十戒三皈───沙弥(尼)受十戒。5、具足戒三皈──比丘(尼)受大戒。最基础的佛教戒律称为“五戒与十善”,其核心内容是“一心向善,诸事莫恶”。 这是入门...

佛教的三皈依受五戒是指那五戒?
佛教中的五戒指的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1)不杀生戒:大乘佛教以慈悲心为主体,慈悲就是有恻隐众生之心,不忍伤害一切众生,我们学佛法应该与上师一样有同等的慈悲心。(2)不偷盗戒:凡是不属于我们自己的财物,纵然仅是一丝一毫,绝对不随便去拿取,应该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