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必有方的典故如下:
出自《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
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方指一定的去处、方向,更重要的是指“方法”。
意思是父母身体健康时外出,要让父母知道你的去处是安全的。如果父母的身体需要照顾,而自己又需要外出就“必须”安排好照顾好父母的“方法”,以尽孝道,即游“必”有“方”。
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
游必有方的深层含义
1、游必有方的深层含义
游必有方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它提醒我们,在做出任何可能会影响家庭和社会的决定之前,都应该深思熟虑,考虑清楚所有的可能性。
特别是在离开家乡或者国外旅行的时候,必须要告知家人和好友,并告知预计的返回时间,留下有效的联系方式,这样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也能及时的处理。
2、表达了一种尊重和责任
游必有方这句话也表达了一种尊重和责任。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我们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尊重这些责任,不仅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义务,也是我们作为家庭成员的基本义务。
3、强调了沟通的重要性
游必有方这句话也强调了沟通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有效的沟通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能够坦诚的与家人、朋友和社会沟通,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的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
帮我找一下关于孝的名言和历史典故
关于孝的名言和历史典故如下: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它强调的是尊敬和关爱父母,以及维护家庭和谐。以下是一些关于孝的名言和历史典故:一、名言: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3、孝子不匮,永赐尔类。——《诗经》4、亲善产生...
名言背后的真相
名言背后的真相 1、父母在,不远游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释义: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和理由。哭晕的理由:不是不让你出去啊有木有……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
匡章不孝的典故
4、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5、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6、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7、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9、父为子隐,...
游必有方近义词
游必有方近义词:偃鼠饮河。
历史上有哪些被误解的名句?
这让我想起来一个词“以德抱怨”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有人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说:“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
孟郊《游子吟》的诗意
中国古代的游子,不仅有背井离乡的漂泊感,其实还有深深的愧疚感。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讲,奉养父母是基本的人生义务,所以《论语》才会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游子长年在外,不能侍奉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内心其实是非常纠结的。这种情况在孟郊身上格外突出。为什么呢?因为孟郊家里穷,本来需要他及早承担起...
古代爱情诗读曲歌五首原文及赏析
《论语·里仁第四》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里恐是用这一典故。这两句诗以思妇眼中之物象,看他驾着离开这里的车子,从而认定他一定是游必无方之人。游必无方,就无有归期,就可能迷恋山水胜景,贪花吃酒,长期滞留在外。诗至此才揭示出造成思妇懒于舂米治丝的是丈夫出游在外,又预测其久游不归。
天才是1的天分加99的汗水后半句是真的吗
其实这句话前半句是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的,他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后半句是别人加的“而决定成功的往往是后百分之一”。我们不能否定所谓灵感,天分的功劳,最广为人知的故事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从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成为物理界的巨人,被“苹果”砸了一下从而引发...
伯牙是谁呀
回敬伯牙。二人各有眷恋不舍之意。伯牙道:“愚兄馀情不尽,意欲曲延贤弟同行数日,未知可否?”子期道:“小人非不欲相从,怎奈二亲年老,‘父母在,不远游。’”伯牙道:“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过二亲,到晋阳来看愚兄一看,这就是‘游必有方’了。”子期道:“小弟不敢轻诺而寡信,许了贤兄,就当践约。
典故起名取名 典故取名的注意事项
姓义入名还可以解决一些典故难以缩改成两个字的矛盾。像《论语》中说:“父母中,不远游,游必有方”。如果叫“有方”,是“有办法”的意思,那个典故出自《庄子》,难以让人想到《论语》的这句语。而《论语》的这句 话又很难缩成两个别的什么字,这时候,如果是姓“游”,叫“游有方”,不就解决矛盾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