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是一家,为何这样说?

佛道一家是从什么时候起源?为什么说佛道一家?

  这是一个宗教史的问题。一般宗教学研究在宗教史中谈论这个问题。

  佛道一家的思潮是从晋朝开始的。最初这么看的原因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一段时间,是以道教的一个分支的形式出现的,而且,佛教的教义最初也是借用道教的宗教概念加以解释的。由于这个原因,有些人认为佛道一家。

  佛道一家在哲学层面进行论述的时候,应该在明朝中叶开始的。这个时候,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了,禅宗成为佛教的主流,如果不是唯一的话。因为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儒学已经分别进入佛道两个宗教,或者说,佛教和道教分别汲取了儒家的一些理论,成为自己的教义核心。这种改造的结果使得一些人认为,佛道两家实际上在修行最终目标上没有什么区别,是一样的。

  佛道一家的观点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佛学在没有传入华夏时,本土的类似思想就是道学.道学对世界、物质、精神、思想的思考与理解与佛学完全是一样.

道家把宇宙一切的本体称为”道”佛家把一切的本体名为”佛”异名而同出.说的都是世界的本源.常人才会去分出二者的差异.道佛两家在历史上的争斗相残,不过是世间物欲与权利之心的较量,那是真佛真道的分歧呢.

佛家讲道理比道家讲得明白些,学佛的路径方法要多些.路虽不一,通达却是同一个地方.

《清静经》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这几句话: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本就是部佛经了.

印度与华夏的上古文明,殊途同归.今人不知,强设藩篱,想想也是无法的事,本来就难懂,大家都乱说也是正常的事了,过程之中,不达终点之说罢了.也能增益,只要心生信心,也算福德.

《清静经》是道家典籍,其内质思想与佛家的解空是一样的.这本经典所表达的”道体”就是佛家的自性.圆满十方世界,如如不动.不增不减.精神,物质,思想都入从中产生出来的.

佛说:我令一切胎生,湿生,化生...皆入涅磐而灭度之,众生有所得灭度者,实无得灭度者.

佛说我要让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正真认识而消灭无明,度达圆觉的大光明境界.众生得到达这种大光明境界了,是他们得到了什么吗?不是的,没有任何所得.因为那大光明境界就是”空” 就是<清静经>里的”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所以佛的成佛,道的得道都是一无所得.进入了佛家的圆觉之境,道家的清静之地.这二种认识都是人间异名罢了.

佛就是道,道就是佛.非水火不融,实仍空无一物,连这种”空无一物”的认识都空掉了的境界,连这种空无物的认识都空掉了的境界都空掉了.

“空”是佛家用来说人的。人是什么,手是人吗?思想是吗?如果说手是人,那猪足和手有什么差别。思想才是人的本质吗?我们看书会想,如果没有书,想不是就没有了吗?那我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

“我”在那?什么才是我?佛家说人所以能认识这个世界的功能,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心”。那么这个功能才是“我”,肉体不过是这个“认识功能”所产生的一种认识。佛说“觉”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觉明”就认识到每个人所以是人,是因为有了这个认识世界万事万物的功能,这个“功能”无形无体。象虚空一样都又不是虚空。那么“明觉”就是众生认为自已,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都是明明白白的感观到了,这就是“明觉”也就是众生迷昧的根源。

那么物质是怎样来的来,天,地,高山,流水,四大就是:地,火,水,风这样是怎样来的来。

佛家认为这样物质都是这那个“功能”也就是“觉明”就产生出来的。是妄相。不是真正的存在,这个世界只有那个“觉明”才是永恒的,就是佛家说的“如如不动,不增不减,遍满十方,脱生离死。”

佛家说这个世界物质的一切都可以分下去,用现在科学观,就是“分子”,“原子”,“夸克”佛家说这是“邻虚尘”就是小到无限度的连近虚空,就是数学上的无限小。也就是说物质都是由“无限小的微粒构成的”这个科学现象就出了一个“哲学难题”就是用无数个“虚空一样的无限小的微粒”组合成了物质世界。佛家说问:那要多少个“虚空”才能组合出一个“苹果”,人真的是吃了“无数个虚空”就饱了。

物质世界的本质是“虚空”的。是人的本性产生的“认识功能”就是佛家说的“识”,眼看,闻听,味觉,触感,意想,法生,是六识。但是人有第七种“识”还有高最境界的第八种“识”就是“般若”

佛有了“般若”就脱离生死了。进入了生命,宇宙,思想的本真。也就是佛语的“如如”“真如”

佛家非常详细的说明了,物质,思想,意识,等等是“空”

只是受语言束缚,无法直通。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再来看这几句文字,就易容懂了些。得道就是“觉明”实际上那有什么得到呀。

明白了这此,就要去理解“道佛”两家的出世思想,来众生造福,这点佛道两家有分歧了。

因为太上老君当年和释迦牟尼佛之间也有着师徒关系。我国最盛行的两大宗教是什么?不是如今风靡全球,有着数十亿信徒的基督教;也不是在社交网络上屡屡作为“负面形象”出现的伊斯兰教;而是佛教,道教。

其中,道教是我国本土诞生的宗教,祖师是东汉末年蜀中人士张道陵;而佛教,是印度“舶来”的宗教,创派祖师为佛陀释迦牟尼。这两教之间,千百年以来在中原有着无数的明争暗斗。

但是到了明朝,佛道两家的“针锋相对” 不仅偃旗息鼓了,而道教内部,居然也出现了和佛教“和平共存”的声音。龙门派开始鼓吹“三教合一”,认为儒教,道教,佛教三家的法门,都应该一视同仁。

不过,龙门派的真实意思是什么?其实还是以道独尊。为什么这么说呢?佛教中境界最高的佛陀,在龙门派里仅仅是“大觉金仙”,只是天仙的低级层次而已。玉帝,就是修成了“清静自然觉王如来”之后,才刻苦渡劫成了玉皇上帝的。

佛教岂肯罢休,于是,他们又开始频繁的“撕逼”,直到现代我们奉行无神论开始,他们才消停了一些。不过追本溯源的来说,佛道本来是一家,没有必要非得分出谁是大的,谁是小的,毕竟“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据史书记载,老子和佛陀有着师徒关系。《后汉书》中,详细记录了当年老子留下《道德经》之后西出函谷关的事迹,并且说,“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什么意思?就是老子跑到天竺去当和尚了。那么他的师傅是谁?据《甄正论》记载,“化胡为佛”的本意,就是“老子随释迦抠衣学道”。释迦牟尼佛,就是老子(太上老君)的师傅。所以说,佛道本来一家,何必有那么多的争端呢!



因为佛道都讲究清静,讲究清心寡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说它们更像是一家的。

都是修炼者,只是修炼体系不同,但是理念相似,从大体上来讲确实属于一家。

佛道教都是属于宗教信仰,刚开始是先佛道传入中国,但道教是以佛道一个分支的形式出现的,所以说佛道是一家。

道教修今生,不讲来世,佛教修来生,不讲今生,道教修炼长生久视,佛教讲死后去西天极乐。道教乐生,佛教乐死,道士学习修炼的都是为了长生而修习的功法。佛教修的是灵魂的归宿,道教为活着而修炼,佛教为了死后而修炼,一生,一死,怎么能是一家。

佛道本是一家吗?
佛教则是外来的一个教派,它的渊源和道教完全没什么关系。从乔达摩悉达多开始至今不过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由皇室官方组织的,所以比较正规隆重,发展也比较迅速。及至后来唐玄奘取经归来,高僧频出,佛教在中国一度达到了巅峰。道教 楼下有朋友说佛道一家,是因为佛家和道家貌似有不少互相...

佛道本是一家?
根源目的是一家,佛家如中指,道家如母指,都长在一个手掌上一样,它的根在一起它的节确是分开的,各安方位,即跟源相通又各行其理,

佛与道是一家吗
不是一家,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

佛曰:佛道一家,道本是佛。道言:道佛同根,佛本是道。
实际上好像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谁是第一的问题。联系:两句话都在说佛道根本是一样的,都是自然的规律。区别:佛认为佛第一,道第二。道认为道第一,佛第二。

“佛道一家”的说法有根据吗?
各立一种门庭,各垂一种教化。名虽而,三实则一。譬如三大良医,都要治病,而病不同。若三人都是一种方法,救济必不能广。又如刀兵劫到拉,有三大长者,各要救人出城。若只开一门,所救亦必不广。因此,能尽仲尼之道,释迦见之必喜。能尽释迦之道,仲尼见之必喜。若说信我的教最好,就...

道教和佛教是一家吗?
道教和佛教原则上不时一家,道教是中国特色,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而佛教则是两晋时期始从天竺国传过来的外来教,但由于五代十国时佛教在中国大陆上极为盛行,而道教又相对出现的较晚,使得道教多多少少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所以出现了道教胜地教城隍庙.由于中国传统习惯,人们都认为拜的神多了自又神庇佑,所以...

佛道两家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国家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在这种相互补充的状况下形成了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先进的佛道思想。之所以说佛家和道家这两者是一种竞争的关系,是因为佛家和道家这两种存在在古代,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作为一个僧人和道士,他们是不用给当时的封建...

佛教和道教本是一家?
佛是佛,道是道,佛是普渡众生,道是独善其身。修炼是讲不二法门的,在哪一门修炼,就修哪一门的,不能掺杂了其他法门的东西,同是修佛的不是一门的都不能掺着修。 说你有仙根是说你的根基好,悟性好,如果修炼了,要容易一些,也可能会修得很高。

佛道两家到底合不合,还是说不属于一个阵营的
这两种思想,有其相似性,考虑的都是宇宙和生死的大问题,并且具有逻辑自洽性。他们之间原本没有联系,但是在后人的不断思考和“殊途同归”的发现中,类似于“科学、哲学、神学”的终极目的一样,他们是有共性的。或者这么说吧,从更高一层次的思维来看,他们其实就是一种东西——哲学思维。儒家、墨家、...

何为佛 何为道 人说道佛一家又为何要分道 佛吗
佛和道都是对天道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所谓的天道就是自然规律、变化和认识,由于认识不同见解就不同,那么分成两派也是自然而然的啦,道佛一家就是说都是天道的一家,就好像一个家族都是一个姓,但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名,,再说的简单点,你认为先有鸡,我认为先有蛋,谁也不知道谁对谁错,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