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东夷主要指古代山东地区人民,是先秦时期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西戎泛指西周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商代称为羌或氐羌,后来“西戎”被汉族用来代指位于汉族以西的各个非汉民族。
南蛮原是上古三代王朝或中原一带的人对南部一些部落的称呼,后来汉族继承这种称呼,用来代指南方非汉的外族。北狄是中国春秋时期,周朝诸侯国对居于漠以南的北方人群称呼,传说北狄的祖先是黄帝的孙子始均,实际上是从华夏分裂出来的部族是晚商时。
扩展资料
四夷
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西戎和东夷、北狄、南蛮合称四夷。“夷”经常是一种蔑称。这个称呼起源于周代,是周王朝用来区分“王母弟甥舅(华夏)”部族和四方“非王母弟甥舅(夷狄)”部族的称呼。
后来居住在汉地的汉民族继承这种思想,认为本族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将原居于汉地九州以外的外族统称为夷、夷狄,并以方位来区分外族外国。至晚清,依旧称呼外国为夷。1858年,清朝和英国签订清英《天津条约》,此后中国逐渐用洋人代替夷人一词称呼欧美人。
驱蛮夷而定四方,中国古代为什么称呼四周为蛮夷?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因上得出,蛮夷一开始是指距统治中心较远的偏远地区:夷所处地为距都城1500~2000里范围,蛮则更远。夏朝时九夷,分布在东、东南、东北、北、西北,所以夷非指东部的未开化民族。蛮也是...
华夏指什么
中原与四方的区分: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地区的代称,而称四方为”夷蛮戎狄”,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地理和文化的划分。同义词与合称: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这一称呼逐渐成为了整个中华...
中华民族为什么又被称为华夏民族?
“华夏”是中华民族的称号。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统称为“华夏民族”。 中国人都以“华夏民族”、“华夏子孙”为荣。古人的说法见诸于《左传》、《孟子》、《说文解字》等古籍中,是将“华”、“夏”作为中原,“夷”、“裔”作为四方,相对而言。现代人的观点有两二种:第一种认为,“...
蛮夷指的是那些地方的人
天子之国”为中心,再向东南西北分别以500里、300里、200里依次延伸划出的若干个等距离层次。从这种观念出发,历代政权皆以中原汉文化为本位,把周围四方称为“蛮夷”。中国古代王朝正统性的地理认同从夏朝开始,功劳系在禹一个人身上,平水土,辨九州,“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九州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我的祖国有哪些称呼?
1、华夏:华夏民族的称谓源自汉族祖先,其中“华”字象征着尊贵和圣洁,而“夏”则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夏朝,华夏民族被视为汉族的祖先。2、中华:古时候,中国人认为天下分为四方,而中原位于中心,因此“中”字代表中心,而“华”取自华胥氏族,其子孙包括伏羲、女娲以及炎黄二帝,故“中华”意指中原...
古代中国人把周围民族都称作什么?
”部族和四方“非王母弟甥舅(夷狄)”部族的称呼。后来居住在汉地的汉民族继承这种思想,认为本族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将原居于汉地九州以外的外族统称为夷、夷狄,并以方位来区分外族外国。至晚清,依旧称呼外国为夷。1858年,清朝和英国签订清英《天津条约》,此后中国逐渐用洋人代替夷人一词称呼欧美人。
为何蛮夷叫蛮夷?
蛮夷最早由《禹贡》而来,指以都城为中心周边区域划分。蛮夷一开始是指距统治中心较远的偏远地区:夷所处地为距都城1500~2000里范围,蛮则更远。夏朝时九夷,分布在东、东南、东北、北、西北,所以夷非指东部的未开化民族。蛮也是同样。到商周时期,蛮夷(商朝称东夷以外的蛮夷为“某某方”)成了少数...
长夷的意思是什么
这种解释在《说苑·修文》中也得到了印证,文中提到,从北至山戎、肃慎,从东到长夷、岛夷,四方的民族都尊奉帝舜的功绩。在古代中国,对于四方民族的描述往往是通过地理方位来划分的,这种划分方式不仅有助于了解当时民族分布的情况,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长夷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代表了东方...
蛮夷之地是指现今哪里
这四方的少数民族居住之地都被统称为蛮夷之地,后来渐渐发现有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时候,也把欧洲称为蛮夷之地,一直到鸦片战争还是这个样子。如果换作今天的地理来说,大概应该是广东,广西一带。别看广东现在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可是南蛮之地,生产力落后,文化低下,人烟稀少...
华族和夏族是一个民族吗?
华族是与夏族对应的名词,在远古神话时代是划分两个部族的名词。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