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赤站赤历史

在成吉思汗的统治时期,他汲取了中原的驿站制度,开始在自己的领土内设立驿站,以促进信息和物资的传递。这一举措对于当时的军事和行政管理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窝阔台的继位,驿站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他增设了从蒙古本土通往察合台和拔都封地,以及连接和林与中原汉地的交通线,这不仅加强了地区间的联系,也确立了更为广泛的交通网络。同时,他还制定了详细的乘驿规定,确保了驿站系统的高效运作。


元朝建立后,驿站制度达到了鼎盛,全国范围内广泛建立了站赤,形成了以首都大都为核心的密集交通网络。这些站赤不仅服务于朝廷官员的出行,也对商业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元朝的统一和繁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支撑作用。


总的来说,站赤制度在蒙古帝国和元朝时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见证了古代交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
扩展资料

站赤,驿站的译称,蒙语音译,本意为司驿者,即管理驿站的人,兼指站官及站户。元代在全国交通线上都设置了“站赤”,以便“通达边情,布宣号令”。



古代驿站驿站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驿站的历史发展如下: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国古代的公文传递依赖于驿站系统,驿站是为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使者提供食宿和换马的设施。从辽代开始,驿站的设立逐渐扩展,唐代已有较为完善的驿站体系,如营州道上设有九递十七驿。元代驿站制度的强化:元代时,驿站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称为“站赤”...

鸡鸣驿古城人文历史
鸡鸣驿,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其起源可追溯至元代,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时在此设立驿站,称为"站赤"。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鸡鸣驿发展成为京师与定货府之间的第一大驿站。清康熙年间,驿站事务由专门的驿臣负责管理。到了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鸡鸣驿筑有土垣,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

鸡鸣驿历史
磨笄山,原名鸡鸣山,源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因其雉鸣声而得名,显示了帝王意志对地名的深远影响。鸡鸣驿因此成为了诸多传奇故事的发生地,如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军事行动,都为其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元代全国站赤多达1496处,规模远超汉唐时期,鸡鸣驿作为其中重要一站,其邮驿功能极为全面,是古代军事、...

鸡鸣驿的历史
鸡鸣驿始建于元代。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开辟驿路,设置“站赤”(即驿站)。至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鸡鸣驿扩建为宣化府进京师的第一大站,城内设有驿丞署、驿仓、把总署、公馆院、马号等建筑,还有戏楼和寺庙。距下花园五公里有一座山原名叫磨笄(jī)山...

鸡鸣驿村历史回顾
鸡鸣驿村始于元代,1219年成吉思汗开辟驿路,设置“站赤”,即驿站。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扩建为定货府进京师的第一大站。清康熙年间设驿臣主管驿站事务。鸡鸣驿在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建土垣,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砖修城池,全城周长2330米,墙高12米,设东西两门,城门上方筑两层...

古代的信息传递是什么领域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3000 多年。元王朝由于疆域辽阔,为发展交通,强化了驿站制度,这也成为它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这时驿站也叫“站赤”,实际“站赤”是蒙古语驿站的译音。明代开通了通往...

古代驿站驿站的历史发展
自古至今,物流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从辽代开始,驿站的设立逐渐扩展,如唐代的营州道上设有九递十七驿,而辽代和金代则在关键地区设置了驿站和递铺,以强化军事通信。元代时,驿站制度进一步强化,称为“站赤”,成为巩固政权的手段。明代驿站更为密集,还设立了递运所,专门负责货物运输,对军需、贡赋等...

无论是古代的邮驿还是现代的
1、邮驿简介:邮驿是古代的邮政快递方式,又称为“站赤”以驿站为主体的马递网路和以急递铺为主体的步递网路。春秋时期,邮驿传递速度非常快。在一座魏晋壁画墓的一幅壁画上,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2、历史发展:在我国古代,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就已经...

谁能告诉我鸡鸣驿这个景点的情况?
又名鸡鸣山驿,坐落在河北怀来县西北洋河北岸的鸡鸣山下,距北京140公里,它始建于元朝,1219年成吉思汗在西征的咯上设此"站赤",至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鸡鸣驿重新扩建,它是宣化府进京城的第一大驿站,直到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汰驿站,开办邮政",鸡鸣驿这个古驿站才从历史的舞台上退出。鸡鸣驿曾在...

蒙古帝国设水陆驿站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元朝定都大都后,即为它的统治政治、军事、经济中心。除城垣坚厚,防御设施完备外,突出的是以此为基地设水陆驿站,与全国紧密联系,军事上意义甚大。此种驿站,均为当地民户任之,也叫“站赤”,它的户籍独立编制,归兵部统领。

相关查询